在對音樂比賽的本質思索許久之後,應該先回頭來看看音樂學習是怎樣的一件事?
「音樂學習」在狹義的內容上指音樂基本能力,如:音感、節奏的學習及演奏、演唱或理論技術上的訓練;而廣義的「音樂學習」還包括了音樂審美能力及其衍生出的各種活動,如:音樂會、音樂研習、音樂比賽…等經驗的獲得。由學習的實踐活動來看,參加音樂比賽就是一種音樂學習。
若學音樂是為了能夠享受音樂的美,能夠與他人分享,並提升精神生活品質、充實自己的人生,那麼,參加音樂比賽為了什麼?以下我分為老師、父母、學生三方面來談一談。
首先,對老師來說,學生參加音樂比賽,在某一特定期間內設定漸進的目標,營造出有活力的學習氣氛,讓學生完成一段非常具體並積極的學習歷程。此歷程類似準備參加音樂會時的樂曲完成模式,可以在技術上要求到高的詮釋層次和水準。
另外,在參賽的同時可觀摩到的其他學習者及其音樂,將拓展學生視野,有助於主動學習態度與能力的建立。老師重視的是這一歷程與目的,就會在適當的時機鼓勵學生去參賽。
再者,從家長角度來談。除了同意上述老師外,較多是圍繞在非音樂內容的期待上,如:經驗嘗試、自我挑戰、挫折調適…等,這些是學生人格發展中「學習模式」的累積建立,屬於音樂比賽的外部功能,但卻富有重要要且深遠的影響。
另外,也有些父母在不知不覺中-藉由比賽的結果來評定孩子平日學習的成效高低?也驗證老師教學的功力好壞?最後並揭曉孩子的音樂天份到底有多少?我稱之為「鑑定」,因為比賽的主要目的並不為此,因此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。
最後,從學生本身的角度來看。他們是受教者,思想正在吸收與蘊釀,技巧與技術正在磨練。
大部分對事物的看法,來自父母與師長無形與具體的影響,他們參賽的目的也就顯得較為複雜許多。大致分成很多心裡面來評估:
(1)學習行為中企圖心的正向驅使
(2)單純的好玩的心態
(3)親子或師生關係衝突的矛盾狀態
(4)聽從父母師長指示的任務
(5)應付式的完成,勉得被罵
當然,也有些學生是純粹愛音樂而以藉由一次次的比賽、演出,來提升自己的高度、廣度、技術。但這些需要自我極大的「堅持」。
以上從三方面略述了對參加音樂比賽的概況後,得到一個問題集中與延展的方向,那就是:學生是主角,父母和師長對參賽的思考焦點應在學生身上。
我孩子的性格是什麼?
什麼是對他最好的方式?
學生從這中間得到、學到什麼?
學生在準備過程中,不失掉什麼?
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?
經歷了一段音樂學習的時間後,千萬不要忘了音樂學習最初的動機,有最初的學習動機才有「堅持」下去的毅力。
學生參賽的心理狀態深深地受父母與老師的影響,具有個人企圖心為動力而產生正向能力是很棒的。
而面對比賽產生焦慮、壓力甚至反彈放棄的學生,則更需在父母師長肯定鼓勵的扶持下,付出加倍的代價才能有所收穫。
否則,「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得多。」
必須從教導學生的性格中了解,「是否」需要。倘若不比賽還有什麼可以幫助學生心理狀態的成長與上臺的恐懼。
「培養學生的性格、個性;往往比名次重要」
音樂比賽祇是有意義的音樂學習中的一小部分活動。音樂學習環境有什麼樣的概念與需求,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比賽。
辦理單位真正瞭解了「音樂比賽」的本質,並願意根據音樂學習的定義去提出比賽的性質、設計比賽的型式,一切合宜,即使如此,只要是「比賽」就一定會有名次、會有期待。
更深層的會使受教者感到心靈失落或是受傷,抑或是家長的抗議認為成績不該僅僅只是如此。
音樂比賽的過程與結果,很難去評量一個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對音樂喜愛與感受力的強度,反倒是更能正視父母與師長在此扮演的角色。
家長的期待是學生信心的來源、老師對音樂的堅持也成為學生力量的最大支持。
那,將會有更多的學生在比賽中建立與他人分享音樂的能力,不因挫折而流失掉對音樂喜愛的本能,才是我們創造、參與「音樂比賽」的初衷。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演奏組 101 級畢
國立政治大學科技與智慧財產研究所(智財組) 107 級
李嘉容 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