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請問老師通常擔任評審的時候會注意什麼呢?
A:首先這方面,我分兩個方面來說明。
第一個是主辦方與評審老師:
- 有些比賽是屬於鼓勵性質,頒發獎狀或是獎盃就會直接寫xx組,這部分的名次是按照參賽人數來決定取多少名。
最高分者為第一名,大致下來的平均分數都會在平均值85分以上,其次在為第二名依序排下。
有些比賽還會給優勝獎,優勝就是未進前三名或前五名。但是分數有達到80以上。基本上要平均在80分並不是很難,這一類的音樂比賽因屬於鼓勵性質,最終還是希望能讓參賽者再接再厲。或是有更多不同的經驗。 - 另一種就是由政府舉辦的五項藝術比賽,在鋼琴組方面皆有分音樂班組及分音樂班組,但鍵盤組(台北市)、絃樂組、管樂組、都是採取隔年比賽,主辦方其實會每年都會辦。而因此稱為隔年比,是一年弦樂、一年管樂,競爭相較於激烈,學生若得獎可以在校內記嘉獎等,也有利於之後的申請學校。
第二個是上台參賽的同學:
「怕」是同學的心魔,它不斷地破壞及鬆動演奏的完美性。「怕」有許多不同的分別,無名的怕,莫名的焦慮,憂心達不到水準,怕得不到期盼的名次,怕輸給某人,是怕使關心自己的人失望。
害怕自己達不到演奏水準方面,演奏者應有的認知是,一旦走上舞台,演奏的完美度即不是自由意識所能掌控的。亦即只能「盡力而為」,而無法追求完美,演奏時秉持「完美主義」的心態,常因「戒慎恐懼」,而畏首畏尾,導至不完美的演奏。在台上,沒有任何正常的人會故意失常演出,因此,要接受自己有「犯錯的權力」,即使在台上出現了極大的差錯,都要全然接受,一旦有抵抗或不原諒自己的態度,演奏即會產生更可怕的失常與失誤。對任何不完美的演奏,皆應以平常心,打從心底,坦然接受。
有些的學生,練琴時,態度常鬆弛而不嚴謹,卻要求自己做出平時達不到的完美演奏,這是不可能的。應在平常練琴時,即對自己嚴格要求,秉持「完美主義」的態度,要求自己達到最完美的境界。要有「危機意識感」,「迷糊的練習,導致明確的失敗」。充分準備,成熟度高,上台前,即能對自己本身增添能控制把握與自信。
外在因素,對手是誰,亦為決定名次。這場比賽,高手很少,則勝算機會大;但如高手盡出,是否能被多數評審委員點選,需要更大的運氣,參賽者最多僅能盡力而為。所以與其花時間去查對手是誰,還不如把能控制的『自己』做到最好,對於結果,應以平常心對待。末得到預期結果,可以反省,但不責備自己。
為音樂而演奏,演奏時,勿為音樂以外的因素而演奏,只能心存音樂,為音樂藝術而演奏。同理,參加比賽的心態,應以提升自己的音樂層次及演奏能力為參賽的目標。可以有奪冠的鬥志,並將之轉化為練琴時的動力。